A Research Paper Created by Zhe Shen
(Life Coach, Leadership Coach, CHINA)
关于Coaching中的自我价值感
身边总有一类人,在其他人看起来,他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收获了各种成果,家庭事业都很出色。而在他自己看来,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希望自己还可以更好,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在coaching中,客户往往也会带来类似的话题,“觉得自己不够好”、“比较多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过多的承担和付出””压力情景下更容易去讨好“、等等和自我价值感相关的话题。我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扰,学习成为一名教练的过程中,在自我价值感这个话题上,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个人如何去认知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感,取决于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幼年,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在TA人际沟通分析的理论里有类似的说法,伯恩认为,早期的儿童会形成对自身和周围人特定的观念,归纳为“我好,你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一些学者称他们为基本地位、存在地位。它们代表了个体对自身和他人根本价值的基本态度。儿童一但形成了某种主导的心理地位,就会按照它来构建自己赢家/输家/平庸的脚本,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游戏等,最终实现自己决定好的脚本结局。
成年后,我们在一定压力下,很容易像“橡皮筋”一样,走向曾经熟悉的心理地位和脚本模式。就会为了努力维持“好”的心理地位,用儿时对外在的解读和反应,采取一些“讨好”、“努力”、“不要感受”、“不要像个孩子”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却无法满足成年后我们真正的内在需求。
尤其在我们“谦虚”、“付出”、“忍让”、“男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权威式传统教养方式里,我们很容易把他人和外在放在自己前面,忽略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产生“我不够好”等各方面的内耗,或者在追逐外在成功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个人良好自我价值感的意义
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自我价值感是能量的源泉、行动的动力。阿德勒说过,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当我们在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之下,才不会被“战、逃、僵”的动物脑支配,才不会不小心划入曾经幼年时形成的脚本和行为模式里,才能真正的发动自己本来存在的资源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在我的理解里,心理学和生命教练,都是在致力于发展一个人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教练要做的,是给到客户一个空间的承托,帮助客户看到自我价值、发展自我价值、使用自我价值。从觉得自己不够好,到对自己有更多的允许、接纳、认可,有能力做到大众现在经常说的“爱自己”。
这种自我价值,不是盲目自大、夸大自己的能力、低估事情的难度,而是在目标和挑战面前,有能力去减少自我价值感不足带来的干扰,让内在力量更好的去释放、更专注的放在目标达成上。
自我价值感对Coaching会谈的意义
刚进入会谈的客户,往往带来的是对某个事情的困扰,而随着会谈的进行,会逐步走到内在更深层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其中对自我的信念和价值观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教练要做的,就是陪伴客户,从事情进入、看到感受情绪,穿越防御,再陪伴客户去生发出力量,看到资源,从而开启通往真正目标的行动之路。
以下几个角度和问题在教练自我修炼,和帮助客户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 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低,往往给一个人带来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的进步。看到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然接纳自信与不自信的自己,是改变的开始。“不自信给你带来的什么好处?”
- 现实检验:我们正是在一次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做的好的/不好的,擅长于不擅长事情。从现实检验中,逐步积累对自我的价值判断,便不再会因为一次的不满意或者外在的声音去评价自己。“过往哪些事情,让你自我感觉良好?是有满足感、成就感、为自己满意和自豪的?”
- 自我形象视觉化:通过视觉化,涌现你的目标和想成为的样子。“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子?你会用什么形象或者事物来形容你自己?5年、1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 练习正念,放下“动物脑”和曾经脚本模式的干扰,帮助自己建立安全感,回到当下的此时此地。帮助自己建立在压力情境下觉察和复原的能力,帮助自己从从负面杂念中抽离。
参考文献:
《自尊》
《被讨厌的勇气》
《自卑与超越》
《脆弱的力量》
《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