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Pei-Yu Cheng
(Parenting Coach, TAIWAN)
在ICA學習的一年多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清晰地定義「什麼是教練?」這個答案隨著時間的經過,由一開始懵懵懂懂理解下的雛形,隨著有系統的學習,以及與同儕練習的積累,逐漸修改、成型。在此時此刻,我對教練所下的定義是:「透過聆聽和提問陪伴客戶,相信客戶具備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與資源,藉由提供不同視角、啟發客戶自我反思與覺察,達到所訂的目標。」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客戶帶進來議題的這個事件,而是從事件去看到客戶這「整個人」。
而教練會談過程中,對於客戶這整個人的瞭解與探索,期望能以客戶帶進來的故事、事件及行為為始,往冰山底下去探索客戶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讓客戶能夠產生覺知,或與自己連結,透過覺察與看見,降低干擾並提升潛力,以拾回人生的自主權,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但往往在會談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域中較偏重理性思維的客戶,以致于會談中的對話,若停留在頭腦思考的層面(走腦),去用邏輯梳理事件,容易出現鬼打牆、一直打繞的現象,很難跳脫現狀、拓展客戶的視野。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如果教練可以意識到對話停留在腦部思維的層面,可以邀請客戶暫停下來,去體會此時此刻,或是回到事件發生的當時,身體或是心的「感受」是什麼(走心)?這個走心的過程,讓客戶聆聽自己身體或心的聲音,從「感受」與「敘述感受」及「敘述對感受的感受」的過程,讓自己沈到冰山底下,去觸及去客戶冰山底下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以展開更深層的心靈探索。
從教練會談中,我也體悟到教練提問所使用的語言,也會影響客戶「走腦」或「走心」。我曾經做過一個提問的試驗,同時問客戶二個問題,邀請客戶回饋感受:
第一個問題:「你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幾位元客戶幾乎一致地回饋:被問到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用腦去辨認自己目前的狀態,是屬於情緒清單中的哪一(幾)種,屬於「走腦」的狀態;但被問及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客戶會先用身體和心去感知,把感知到的直接說出來,少了用腦辨認和思考的過程,屬於一個「走心」的狀態。作完這個試驗之後,大家都訝異于教練提問所使用的語言,簡單二個字的差別,竟然會帶給客戶這麼不同的反應,而且可能進而影響會談的深度。
總而言之,「走心」可以讓客戶觸及冰山底下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有助於客戶連結自己,也大幅提高拓展視野、重塑觀點的機會。所以教練必須在教練會談過程中,覺知自己與客戶「走心」或「走腦」的狀態,適時利用可以協助客戶「走心」的語言或方法,讓客戶能夠跳脫「事」的層面,回歸到「人」的本體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