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Holly Hao
(Life Coach, CHINA)
不知不觉学习教练已近2年,从最初的对教练雾里看花似的懵懂,到同侪练习、MC中初试身手后的困惑迷茫,到OC锤炼中那几乎让人窒息的挫败失落感……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每一个阶段中都时不时会被问道“你的教练哲学是什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教练?”……每每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总努力让自己挤出个答案,但始终不能让人满意,更不能让自己信服。
是啊,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练?我的教练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在初学时contracting对我而言那么难,那些本应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好奇,为什么到了我嘴里就变成了程式化的问题,需要机械的记忆和使用?!为什么明明没有听懂客户的问题,压根不知道TA想谈什么、为什么要谈这个,却不由自主地假装什么都明白,陪着客户陷在TA的故事泥潭和单一视角里兜兜转转……就是不能脱口而出直接承认自己的不知道?!为什么在会谈中,听客户download了一些信息后,总不自觉的脑海中升腾起各种想法,“顾问”灵魂附体,忍不住想要给答案,但又知道戴着教练的帽子不能给答案,于是借着回放的名义,开始重述客户的话,用力地将自己心底的“顾问式答案”包装成一个个冗长的问题,问得客户和自己都一头雾水?!为什么明明客户一直在用语言表达情绪,也在用身体传递能量信号,而我就是视而不见,偏要一个接一个地问出烧脑问题折磨客户?!为什么客户的议题总能勾起我心底的某种回忆、情绪,让我不知不觉地共鸣TA的视角、信念和价值观,于是我身不由己地成为TA的共犯?!为什么会谈中思绪总会乱跑,为什么总不由自主会有那么对评判,对自己和客户?!为什么无法全身心地临在地与自己、与客户、与场域链接?!为什么会谈中时间会成为我的压力源:似乎永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流程做一场完整的会谈?!为什么即便是客户亲口表达的对会谈的肯定也会被我解读为客气,无法真正安心确信自己的会谈真的给TA带来了帮助?!为什么老师在反馈中的某些字眼和用词会强烈触发我某种排山倒海的情绪洪流?!
所以,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教练?我的教练哲学是什么?
在上面每一个点上做工作、去探索,终于明白,原来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竟然是:WHOAMI——我是谁?
这个问题仍悬而未决——但,我知道,我即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 教练会谈常被形容为照镜子,教练扮演镜子的角色,帮助客户从不同视角看到更多可能性。那么如何能做好一面镜子呢?”
一面镜子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其实在PCC Marker中写得非常清楚:
- 展现道德规范实践
- 体现教练心态
- 建立和维护协议
- 培养信任和安全感
- 保持教练呈现
- 积极聆听
- 唤起觉察
- 促进客户成长
不到50个字!
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稳定的内核和庞大的系统支撑,并不容易做到。(当然没做过的人,初学乍道可能会觉得“这有何难?!”,真正上手后方知困难和挑战到底有多大)
回答这问题前,必须先回答——我是谁?
过往的经历,曾经的成就,证书,身份,角色……都不足以回答!
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我如何与自己、他人和世界互动?
我的人生脚本是什么?
我的系统和模式有哪些?
——这些还在探索中。
那么,时刻记得自己是一面镜子,一面通透而稳定的镜子。
不光能照见自己,更能照见客户、照见当下!
提起镜子,不由得让人想起禅宗那著名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在教练会谈中除了每一个当下,哪里还有什么其它?!
而我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去观照,不光观照到自己能做到的,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在做不到中观照自己,进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而这些做不到,恰恰是一面镜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