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琳林 Lin Lin
(高管教练 组织发展教练, CHINA)
升职主管之后 Teresa 时常觉得很累,她希望自己可以慢下来,而事实上每天被很多事情追赶着根本停不下来。即使每天如此忙碌,但似乎经理对此并不买账,Teresa 多次被告知不能向以前一样自己扑在业务上,需要“退出来思考作为主管需要做什么”。虽然心里知道需要让自己慢下来,身体却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也停不下来。
她也试过“退出来思考”,但是立刻发现在那种空白状态下自己感觉浑身不自在。追问那个不自在之后,她发现自己有一个观点是“空闲就是浪费生命,没有价值”。所以,一旦她试图“退出来思考”时,内心会升起一个声音说“这样空想毫无价值,你应该快点去做事情,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价值”,于是她便悻悻然地回去做事。
这种情形循环往复中,Teresa 有些感觉自己被卡在那里了,理想中的那个优秀主管的自己似乎遥不可及。Teresa 有些疑惑,在自己的世界里“空闲就是浪费生命,没有价值”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似乎现在心力交瘁的状态似乎也和这个观点有关系。
你对“事情应该是这样”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吗?比如,“不聪明就无法做领导”?“有才华就应该得到晋升”?“经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节省成本”?“父母应该对孩子严加管教”?你又如何看待自己所持有的这些观点呢?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的各种看法和观念是来自于哪里?很多情况下,它们可能源自你的经历和环境。概括地讲,是我们以前思维的成果结晶。曾经经历的所有一切,都被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之中,这些种种看法、意见或者观念已经和我们浑然融为一体。可能有人会怀疑,既然这些观点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我是否真的可以跳出这些观点思考?如果放弃这些观点是否意味着自我否定并自我放弃呢?
在这一点上,David 有更多发言权。David 是一名外企资深经理人,在对职业生涯重新觃划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转型:跳槽到一家初创期的民企。这些年民企发展迅猛,不断地从外企吸收高端人才委以重任。虽然也有耳闻从外企到民企的空降兵“死得很惨“的消息,David 还是对这个转型充满了期待。
入职一个月,David 这个销售总监已经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他看来,这里的业务发展比前一家公司快得多,而管理却完全跟不上。流程不清晰、沟通机制不明确、责任划分模糊 ——经理人需要的管理好手这里一个都没有,这让 David 感到十分无力。于是,他开始制定各种流程规章以“强化管理“。但 David 的这一努力幵没有得到周围的正面反馈,业务人员纷纷表示太忙没时间看,更糟的是似乎总经理也不认可他的这一行为。
David 决心向一位早自己几年空降到民企但没有”死得很惨“还好像”活得不错“的前同事讨教经验。这位同事没有分享经验而是问了 David 几个问题:”你觉得这家企业和你原先的企业有什么不同?“、”从总经理销售人员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职业转型中,你最想获得的是什么?“、”因此,你需要放下什么?“
这些问题赋予了 David 新视角,他发现自己只是下载了上一份工作的管理经验到这家企业,而至今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希望实现从“外企的一颗螺丝钉“的状态到”民企的一个小马达“的转变,而不知不觉中却一直在重复原先的模式。看到这些以后 David 觉得自己需要放下原来的那些“应该如此如此”的管理经验,开始观察倾听。一年内他聚焦落实业务基础,并不断提高员工的管理意识。一年之后企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David 结合本企业特点帮助销售主管们思考如何让管理更有效。和前次的情况大相径庭,虽然讨论得出的成果进不如前一仹工作的企业那举“正规”,但是能看到大家对这些管理工具的认可度提升了,David 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成果。
可以设想,如果 David 不能放下原来的那些”应该如此如此“的管理经验,他可能还处在进退维谷的状态下找不到出口。而如果 Teresa 可以放下“空闲就是浪费生命,没有价值”这个观点,投身去到自己想要成为的理想的主管的话,又会发生什举?也许她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变化,从周围人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给自己一些发酵的时间?也许在这段时间里她可以如同希望的一般让自己慢下来,去看到更多东西,调整下一步的行劢?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那将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想到这里,我们似乎是可以把那个观点拿出来思考的,即“我”可以去观察反思“我的观点”。似乎“我”是内心更深一层的东西,正是它的存在才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观点。这样一层一层地往深处想,一点一点地放下,心里说:“这还不是我,这还不是我。我可以观察到这些东西,因此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我。”这样放下一些,再放下一些,像剥洋葱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来到最核心最本质的地方,唤醒那个“我”——那个“我”要的是什么呢?
Helen 则在教练的帮助下,对于“放下”不“放弃”有了更多的理解。Helen 是一个从外人看来光鲜的白领,但是她知道秘书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纠结了很久之后,她终于决定辞去这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投入心心念念的公益事业。带着期待担心的 Helen 告诉父母这个消息时却换来了一通指责——赚钱和开心哪个更重要?Helen 很是委屈,在她的记忆里从小父母的爱就太多地给了妹妹,自己只有加倍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才能获得关注。这件事勾起了她的记忆,Helen 告诉教练“我现在心灰意冷,小时候我是一个‘考第一名的孩子’,长大了我是一个‘会赚钱的孩子’他们对我一直是有条件的爱”。
这个过程让 Helen 意识到,自己有一个观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在教练的陪伴下,Helen 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假定父母对自己“有条件的爱”是一个事实,而自己却有一个观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应该是“无条件的爱”,那举这种情形下她可以有什么选择?直面这个选择的时候,Helen 反而开始觉得坦然。要求思维固化的父母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让自己始织由此而心灰意冷或者断开亲情,这是一种无奈的放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看到想要“保持家庭的平衡,与日渐老去的父母留下更多美好回忆”这个目标之后, Helen 选择了放下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执念。Helen 觉得虽然自己不能得到“无条件的爱”,但是可以提醒自己对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爱”。另外,若是自己可以放下“父母对孩提供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回馈父母无条件的爱”这个观点的话,自己将会更加自由。
这个就是教练提供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将“我”不“我的观点”剥离,把那个“我的观点”像一件大衣一样脱下来挂在椅背上,直面现实呾未来开放地思考最佳的问题应对方法。“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虽然父母没有给我无条件的爱”,我还是可以做点什么;“放弃”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自己的观点困住手脚的被动:“因为父母没有给我无条件的爱,所以我没有办法”。放下并不意味放弃,更不意味妥协或者背叛自己,而是能够看到不同情景需要而随时调整的智慧。
站在那个位置,或许你会发现在旧的思维模式里面,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对自己说:“应当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但不此同时。我们却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不停地生成同样类型的问题。所以,看到我们自己(准确地说是我们的一些观点)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站在那个位置,或许你会发现放下问题的那个部分,新的思维模式就会破土而出,你面前也将展现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回顾最近的工作生活,你想到了哪些自己的固有观点?当你展望未来时,这些观点将在其中扮演什举样的角色?当你持有这个观点不没有这个观点的情景下,事情会有什么不同?你想要成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要让自己更加自由,你可以放下什么呢?期待读者的感想与交流。
本文中的案例均来自真实教练会谈,出于保密原则案例中的对话均经过加工,客户称呼皆为化名。
曾在日本美国生活工作,实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活方式,喜好古琴茶艺的组织发展顾问,擅长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高度定制化且复杂的组织发展项目。本文内容适宜对于教练和教练工具知悉度比较高的读者,若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个人教练的入门讨论请参阅文章《自我对话》,更多关于教练方法在组细中运用形式和案例分享的深度讨论请参阅《结合过程咨询中教练推动组织发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