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oach Academy - China

Coach Campus

  • 语言
    • ENGLISH
    • ITALIAN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我们团队
    • 联系我们
  • 我们的培训
    • ICA学习的特点
    • 自主学习
    • 教练发展计划
    • 认证课程和教练认证
    • ICA学员的人生
    • 发现和探索您的教练利基市场
  • 培训课程
    • 培训课程
    • C101 体验教练培训课程
    • 教练职业培训课程 (ACSTH)
    • 认证教练培训中文课程 (ACTP)
    • 认证教练培训双语课程 (ACTP)
    • 高级教练培训课程 (ACTP)
    • 发展一个专业的利基 (CCE)
  • 博客
  • 学习平台
You are here: Home » 教练代表作选辑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知行合一

研究论文: 知行合一

June 15, 2022

Yue Pan_Coaching_Research_PaperA Research Paper Created by Yue Pan
(Leadership Action Learning Coach, CHINA)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

普遍公认知行合一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改变的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什么是知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认知,也就是认识和了解自己与世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与行动参与密不可分的。我们从小的认知是通过行动获得的,比如通过抓握去了解玩具的位置,通过用嘴啃去探索物体是不是可以吃。所以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尝一尝。

所以没有行的知,并不是完整的认知,而只是知识而已,无论是我们看到的事物、人,还是书本知识,未经检验的知识,都不是认知,而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信念而已。

知的过程

我对于“教练”的认知,是从一本书开始的。2008年买了一本《共创式教练》,书里面介绍了教练的做法,而且还有很多对话的例子。我看了以后觉得提问很好,认为自己理解了什么是教练,就在自己和下属以及同事的对话中运用“提问”。后来还给公司的领导团队做培训,用到教练的提问和聆听。我觉得自己这样的运用就是知行合一了。但是2015年,当我真正去接受共创式教练的学习,才知道自己对教练的认知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这次学习之后,我又自己去通过教练客户进一步理解教练。2019年又加入ICA的高级教练的学习,深入地对11项核心能力进行学习,才发现自己这几年的实践还是有很多的肤浅和片面的地方,原来教练比我几年前认为的教练并不相同。

我认知教练的过程,一直伴随着实践行动,而真正的认知,是在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会产生的。也就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就无法产生认知。我在十多年前最初自己看书、实践教练的过程中,对于教练的理解都是通过书本的文字,加上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我认为自己理解了,实际上理解得非常偏颇。所以我的提问都是主观的,带有很多自己的引导和意图的。但是我不知道,以为这样就是在做教练了。

已知与未知

如果学习要保持一种未知的状态。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未知,什么是已知。

已知的状态就是一种很自信的状态。我知道了,我不需要再知道了。

而未知是我不知道的状态。

当我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就不再好奇,也不再学习了。而真的知道了吗?未必。

我小时候七八岁就开始游泳了。没有老师教,自己看着别人的方法,慢慢游学会了蛙泳。到了夏天,就喜欢泡游泳池,每天都去,那时候池子一开始放水就可以进去,刚开始放水的时候,水很浅,根本游不起来,水冰凉冰凉的,冻得发抖,依然兴致勃勃地。没有学会的时候,特别有兴趣,乐此不疲,晒得很黑,因为天天游。后来上大学了,夏天自己会去附近的游泳馆游泳,每天2000米。也是为了减肥。因为认为自己会游泳了,就觉得游泳单调甚至无聊,就是为了完成2000米的任务,谈不上乐趣和享受。于是这些年都是在健身房跳操、做瑜伽什么的,不再去游泳了。

今年找了游泳教练,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蛙泳换气不完全,所以游得很紧张。被教练以后,我才知道以前的游泳是多么不专业。我的蛙泳从手部动作、腿部动作、手脚配合到呼吸都有很多问题。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动作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几个月非常快乐,乐此不疲的,发现原来游泳是如此有趣,就像我刚学游泳的时候一样。不再觉得自己已经会了,而是抱着探索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实践、练习。

做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总是希望有进步,所以就不断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也并没有特别深入。学了一大堆东西,但说有多深人也谈不上。即使自己现在在学习的引导、教练、U型理论、乐高认真玩也都算不上专业。要更专业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人体会这些内容的精髓,只要抱着未知的态度,就会找到学习的空间。

当我认为这样就行了,也就不会再继续学习。而一旦我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才会去聆听更专业的教导。相信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做得好的人,是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而且要听进去那些技巧,也就是他更专业的地方。无论是做饭、游泳、散步、跑步还是瑜伽、跳舞,更不用说工作,我们都需要更专业的能力。专业就意味着更舒服、更轻松而且更快乐地做一件事。

上个月妈妈高血压头晕,我陪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需要住院监测血压,找到平稳血压的方法,妈妈不想住院,说自己在家里就可以测血压,为什么要去医院监测呢。于是就回家自己测血压。后来我发现,她每天只测量两次,而且第二次是吃药以后好几个小时才测量。几天前妈妈又高压200了,我又陪她去医院,大夫说要调药,于是问妈妈吃的什么药,妈妈说缓释片,大夫把缓释片换成控释片。回家以后发现其实妈妈吃的就是控释片,所以换药其实没有换。后来就又去医院问医生,这样才做了调整。

当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了以后,就不再探索未知了。妈妈不但不了解自己吃的药是什么,也不知道吃药以后多长时间血压就降下来了。她之所以不好奇,就是因为她认为自己知道了,不用知道了。而自己血压忽然升高,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血压,也不了解这些药的作用。

为什么改变?

我们生活中想要实现的改变,往往是为了实现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健身是为了减肥、降低血压,或者改变自己的个性,脾气变好,这样就不会发生冲突,生活就会顺畅。

我们并不了解生活为什么不顺畅,为什么会有冲突。而是认为改变脾气,就可以变得顺畅。其实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即使脾气变好了,冲突还是会存在。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因为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因为觉得生活有问题。

改变什么

改变是行为的改变还是性格的改变?

既然是改变,也就意味着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当然学习不就是为了改变吗?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如果人真的可以改变,为什么老公似乎并没有改变,爸爸妈妈也没有改变呢?

其实他们还是改变了,爸爸年龄越来越大以后逐渐就不出门了,以前喜欢旅游的他有一天说他不想去外地了。这种改变让人挺不能接受的。后来他说他不想出门了,就在家里活动活动。再后来他连下床都不想下了,说太累了。

爸爸的确改变了,这种改变不是他主动想要改变的,而是一种生命推动的被动的改变。这种改变每个人都在发生,每天的细胞都在变化,我也发现自己的白头发越来越多,皮肤越来越松弛了。

可是我探索的改变是那种自己主动想要实现的改变。也就是教练客户希望实现的改变。这种改变到底能不能发生呢?

改变分主动的改变和被动的适应两种。

被动的改变=适应

生命中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本能的过程,并不是主动发生的。比如学习走路、吃饭、说话。这些是人的本能。动物也有这样的本能,学习爬行、奔跑、吃饭,都不需要刻意就会学会。

学习与放弃

一个孩子学会走路,就放弃了爬行。工作中学习和人交往,就会放弃自己以前学生时代的人际交往方式。而学习新的会改变旧的。我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知识,就会关注我的泌尿系统到底好不好。观念变了,人也会改变。

如果学习了一种道德和品质,那就意味着以前的某些观念改变了。比如开始相信温柔是一种好的品质,就会放弃不温柔也是好的想法。本来没有什么标准,建立了新标准,就变了。以前不知道要按时上班,等受到惩罚以后,就学会不迟到了。

学习是为了适应。而适应就需要学习。

学习也有放弃的过程。比如我经过生活,发现没有什么永恒的爱,我就放弃找那个心灵伴侣了。我发现其实人都是自私的,也就减少了对自己自私的不满和要求自己善良和无私。虽然这种放弃其实有时候非常困难,需要一个时间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消除。

但学习是人的本能的一种。未来适应环境而去不断认知环境和学习是人生存的本能。

比如爸爸最后这几年也在不断适应自己身体的变化,虽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他逐渐接受了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最后自己去上厕所摔倒以后,他就不再自己去上厕所,而是让别人来帮他了。

我们对某些东西很容易学习和接受,对另外的东西不容易接受。我不容易接受那些很死板的条条框框。我就喜欢迟到,不喜欢受约束。更容易接受那些比较宽松的环境。我做不了财务这样的工作,而喜欢有意思的,变化多的工作。我无法在体制内工作,因为完全被不能发挥自己的地方我是无法适应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可以适应体制内的工作的,就是那些非常能伪装自我的人。而我不善于伪装,比较幼稚,不善于搞虚假的人际关系。我和体制内的人沟通也觉得困难。

人更能接受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与自己的自我习惯一致的环境。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他选择环境的因素。个性能够伪装的人,他们的条条框框也比较多,他们对于宽松的环境也适应不了。现在的X代

控制的矛盾

我似乎每天都在主动地改变。改变的方式是用思想来控制行为。比如告诉自己少说,告诉自己不要做什么,要做什么。这是思想的控制性。思想希望实现的就是一种主动的控制。而这种主动的控制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的目的就是控制

控制是改变吗?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是往往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买房子是一种冲动的行为,当我控制的时候,往往冲动被抑制了。

理性就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过程。用思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生气,不要乱说话,不要没有礼貌。思想里面的所有信念都会在做决定的时候出现,来控制自己。

于是信念让自己的行为固定化。比如我相信人应该工作,不应该休息。每次自己休息的时候,这种要努力要工作要行动的思想就会出现。而我自己也会说服自己要休息、要享受生活,要自由。。。于是只要有一个信念就会有一些与之相反的信念同时出现。社会的信念都是努力和奋斗、利他、积极、自律,而本能的信念是懒惰、休息、舒服、自由。。。。

人总是在本能的懒惰和社会的勤奋之间徘徊。

动物没有信念,没有勤奋、利他、积极这样的概念,所以他们都是在本能中生活。

主动的改变

主动的改变是什么?

主动的改变,是对于信念真实性的探索和挖掘,最后确认信念是否真实,对于真实的东西坚持,对于虚假的东西予以摒弃。当虚假的信念没有了,人自然就会更真实,更不被内在的矛盾所迷惑。就变得轻松了。也改变了。

从行到知

我自从疫情以来增加了一个习惯,就是散步,后来从散步到短距离的跑步,再到跑15分钟,后来变成跑30分钟。如果说这是一种主动的变化,这的确是。而且的确实现了我想要的目标,也就是更愉快和放松。

这似乎和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不太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先描述一下我的过程。

在最开始散步的时候,我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只是打算散步。于是就开始散步了。我头脑中的认知是散步对身体好。这个认知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我对于自己的认知还是通过实践有了一点变化的。我并没有制定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天散步多长时间,而是开始散步,散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习惯养成以后,自己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比如后来不满足于散步,就开始尝试跑,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跑多长时间的目标,只是让自己跑,后来发现跑15分钟是一个很稳定而且舒服的目标,就一直跑15分钟。后来开始不满足于15分钟,也开始不满足于自己所在的固定的散步场地,觉得可以改变或者扩大一下区域。后来就跑到了更远一点的一个公园。那里比较大,而且也挺漂亮。去新公园以后,我的跑步就变成了30分钟。从15分钟到30分钟,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是跑15分钟走一段,再跑15分钟。也许很多人可以跑马拉松也是这个原理。不过我并不想跑马拉松。也不是特别想挑战一些非常有难度的目标。我只是很好奇自己到底是不是改变了?

我的信念的确改变了,我以前认为自己不能跑,所以我只是散步,后来我认为我只能跑15分钟,于是一直就跑15分钟,后来跑30分钟也轻易实现了。当然这个目标也不是什么特别挑战的目标。只是我对于自己的能力,的确有很多的限制,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才会去做。我只有尝试了觉得不难我才会去做。我的信念似乎可以不断调整。当我尝试,然后成功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能力是什么。

我知道自己能力的过程是一个行的过程。

我通过行来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能力。而不是先制定目标然后行动。

也许你会说,你定了目标就是跑步啊。是跑步,但是没有目标。这个目标是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不过我在跑的时候的确有一个愿望,比如跑到哪里,但是过程中如果我决定不跑了,也会跟随我的身体。我并不会特别坚持自己的愿望,而如果我的愿望非常明确,我就会跑到这个地方,然后就不跑了。这个愿望就是我对于我身体的一种初步判断。

做到—建立信念—按照信念行动(成为局限)

突破认知

我学习教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认知的过程。突破的关键是保持一种未知的状态,比如我两次参加教练的培训,从专业的老师那里知道了自己认为已经知道的是肤浅的,不完全的,我的认知被突破了,这时候我就有了好奇心。

对自己的了解也是需要不断突破的。当我形成了跑15分钟的信念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我并不是只能跑15分钟?当我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也就是可能突破的时候。不是我产生这个想法我就行动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越来越不满足于15分钟这个状态,当这种不满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就采取行动了。我走到更远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新的公园。

认知自己是一个逐渐实践的过程。自己到底可以跑多远,取决于自己怎么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我虽然可以从15分钟,跑到30分钟,但是跑30分钟2周以后,出现了脚疼。看了医生以后,大夫说不要跑步了。也就是这次脚疼以后,我对自己的身体开始抱着未知和好奇的态度,每一次身体疼痛,我都会留意观察。

经常健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疼痛是身体不习惯的一种本能反应,但身体会逐渐适应。比如第一次举铁,或者运动量加大的时候,第二天都会肌肉酸痛,但是过两天身体适应了以后就不疼了。我游泳有时候会胯疼,也是几天后就恢复了。而足底筋膜炎不一样,我休息了几个月才不疼了。我想是不是可以跑步了?于是尝试跑步,但是一跑第二天足底就会疼,我就比较害怕是不是又犯了,于是不跑了,就又不疼了。

Filed Under: 研究论文 Tagged With: coach china, leadership action learning coach, yue pan

ICA Chinese

 

国际教练学院
首家提供华语专业教练培训的机构
了解更多

Chinese Student

学习资源

  • 教练代表作选辑
    • 教练会谈模式
    • 有力的工具
    • 研究论文
  • 视频播客
    • 教练会坛
    • 毕业生感言
    • Coach你好
    • 我们聚会吧
    • 教练一点通
  • 出版物
    • 学院快讯
    • 教练Aha
    • 毕业生年鉴
  • 活动
    • 我们聚会吧
    • 电话座谈会
  • 学习平台登录

最新帖子

  • WHAT
  • 浅谈拖延症
  • 担忧未来 vs. 关注当下
  • 2021年教练课程毕业生年鉴(1-12月)
  • 研究论文: 大自然与教练学习
  • 教练会谈模式: 大树
  • 有力的工具: 重塑观点
Coach Campus WeChat

Copyright © 2023 · International Coach Acade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