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Gina Yeh 叶菁华
(Coaching for Chang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eople Potential with Positive Energy, SINGAPORE)
在秦漢唐的書中(有一種智慧叫捨得)提到「捨得」二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佛學認為,捨就是得,得就是捨,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捨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看來,捨惡以得仁,捨欲而得聖;現代人眼裡,「捨」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所以,「捨得」,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項選擇。希望大家在面臨「捨與得」的時候,能夠瞭解「捨得」的內涵,認真把握「捨得」的尺度,「捨得」之間,感悟智慧人生。
捨、得,有捨有得,不捨不得,捨不得故不得,捨不是真的丟棄,而是選擇用某些東西取代或交換其他東西。得也不一定是真正得到,而是某些東西的順位改變了。
在趙麗榮所寫的「捨與得的人生經營課」書中亦提及合理的捨去,科學的獲得,是一種哲學,更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領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捨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捨得,亦是隨心而生的「生活禪」。鳴蟬捨棄了外殼,因而能自由高歌;壁虎捨棄了尾巴,因而能在危難之中保全生命;雄蜘蛛捨命求愛,因而得以繁衍後代。捨,并不是全部捨掉,而是捨掉那些沉重的、讓你走不遠的負累,留下那些輕快的、靈性的美好,從而讓你閃耀著含蓄、內斂、從容的光芒。
利用「捨與得」為有力的工具可以協助客戶在面臨選擇衝突時,找到自己糾結之處,有意識地決定自己願意面對的可能結果,進而採取行動。
心理學家張春興在「現代心理學」一書中提到衝突(conflict)衝突一詞,乃心理衝突的簡稱。衝突是一種心理困境,而此種困境的形程,乃是因個人同時懷有兩個動機而無法兼而滿足所致。
Yahoo奇摩知識庫中提到衝突(conflict)是指兩個需求或目標向不同的方向拉扯,而由於其方向不同,常引起個體的猶豫與難以抉擇,並導致焦慮。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分析認為人類主要的衝突有三種型式: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與趨避衝突。
日常生活中每天總是會面臨許多大大小小的心理衝突與選擇。常常當我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時,選擇是很容易的,反之,當我們覺得難以選擇時,心理衝突即產生了,尤其當我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不想放下已有的,或是不確定選擇後會面臨什麼結果及得到什麼時,要做選擇的決定是非常困難的。不確定性的感覺、害怕失去或得不到是推遲行動力的一大阻礙之一。如果能了解選擇背後的心理衝突,對於即將面對的選擇進行有意識的分析,如可能得到或失去的東西,可以找到的效益或可能面對的潛在風險,了解後,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覺得可以面對的風險及願意捨去的東西,行動能量自然會增加。
自我運用
「捨與得」如何協助我面對上述衝突?
雙趨衝突:我又想吃牛排又想滿足家人期望,但是家人選擇的是螃蟹與我不同,而且餐廳在不同地方,只能選一樣。
解決之道:分析那個吸引力大,整理出捨得清單,選擇多一些”得”少一些”捨”的項目。
自我提問:
1. 思考一下我的捨得清單:
螃蟹 |
牛排 |
選擇螃蟹會得什麼–吃螃蟹不吃牛排對我有什麼好處?
|
選擇牛排會得什麼–吃牛排不吃螃蟹對我有什麼好處?
|
選擇螃蟹要捨什麼–吃螃蟹不吃牛排對我有什麼損失?
|
選擇牛排要捨什麼–吃牛排不吃螃蟹對我有什麼損失?
|
2.我想要什麼?願意放下什麼?
家人比我喜歡的食物對我而言,佔了更重要的位置,我想享受與家人快樂進餐的心情,雖然要排隊但是我願意放下不耐煩,花時間排隊,接受食物對身體的負擔。所以我決定去吃螃蟹。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佳佳想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工作上可以得到上司的認可,有所成就,可是時間永遠不夠用,尤其到了下班時間心裡更是糾結。一方面想把手上工作作完,另一方面又想回家煮飯給家人吃,然後陪孩子。如何用教練的方法協助佳佳取捨,解除心中的糾結…
與”得”有關的問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