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wer Tool Created by River Hsueh
(Teens & LGBTQ Education/Development Coach, TAIWAN)
應對與迴避Cope vs. Evade
回想剛開始練習的時候,要求自己有意識的關注在如何不讓一場會談陷入事件裡頭,這跟我過去所學習的技能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一度讓我陷入了迷惘,究竟教練是在做什麼?後來我發現,教練有一本行為準則可以參照,但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時我們並沒有參考書,這讓我開始好奇,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在幾次會談後看到明顯的不一樣,而有些人需要更長時間甚至面臨停滯不前的困境,這背後所呈現的狀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的疑難雜症,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今天是工作上掉鍊子,明天是家庭出狀況,但不管出現的是什麼樣的事件,我發現最終都離不開這兩個狀態: 應對和迴避。應對指的是,當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如何去處理面對; 迴避則是相反,不願意去正視問題或是選擇性的回應/面對,這兩個不同的狀態影響了我們到底能前進,或原地踏步,亦或是倒退。
在不斷的練習中意識到,當一場會談中陷入了兜圈子的狀態,可能是卡在了某個邏輯問題的探討,或是教練本身沒有”傾聽” ”感受” 去發現客戶的真正目標,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客戶選擇了不去面對,把真正的議題裹上糖衣,而在那個當下的我還不停試圖想要去尋找一個結果,一個解決方法或行動方案,我將自己死死圈在了教練應該要有目標導向的教條裡,讓我忽略了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回想當時的情況,是我下意識為客戶設定了一個假設“客戶今天來是想要解決問題”, 但卻忘記了如果當客戶真的選擇了迴避問題,那不也是一種應對跟抉擇嗎。過往的練習與經驗讓我體悟到,教練的狀態也會影響著客戶的感受,當再次遇到這樣的狀態時,我會利用以下問題來與客戶確認與轉換視角,並且鼓勵他們反饋自己的感受:
- 聽上去是有什麼原因讓你還沒準備好呢?
- 下一步你打算怎麼做呢?
這兩個提問可以很好的幫助我理解客戶的”意願”,並且提醒我不將自己的意念強加在客戶身上,也能進一步將會談從不斷討論轉變成抉擇。
當教練觀察到了客戶的”閃躲”,教練自己也可以選擇去應對或迴避,在與客戶有較多次的會談往來後,對於對方有一定程度的行為/思考模式的了解時,用較直接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去確認客戶的選擇是什麼,也進一步探討如果没有準備好,是什麼讓他們來進行會談?這樣也可以再一次確認會談的真正目標是什麼。當然,上述兩個提問也需要視情況而定,如面對的是新接觸或比較不稳定的客戶,這時候教練的”迴避”則是先跟著客戶一起順其自然的發展,見機行事。
關於這兩個提問,客戶的反饋是,在被問及第一個問題時,當下感受是一種直接的衝擊,讓客戶自己去辨別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問及第二個問題時,是客戶在認清自我狀態後增加了選擇性,尤其在發現自己真的還未準備好時,教練給予客戶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整理,這樣的空間也減少了在會談中的”壓迫感”。
在我看來,應對與迴避,兩者彼此之間有種難以辯駁的關係,在無法研判哪一個更合適自己的時候,又何苦要去否認哪一個呢?在這當中,教練有機會建立更好的信任環境,與客戶一同探索提高覺察,同時也能讓一場會談中涵蓋了學習與體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