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Yue Pan
(Leadership Action Learning Coach, CHINA)
接纳和改变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
最近一个客户说要解决他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问题。经过梳理和确认,他希望从读书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因为他已经打算读书好久了,但是总是看不下去。这个事情让他对自己很不满意。他希望能够更接纳自己一些。
什么是改变?什么是接纳
接纳和改变是两种态度和方式。接纳就是认可当下的是合理的,是不需要改变的,我们只需要接纳发生的一切,然而,如果一件事情需要接纳,也就是我们还没有接纳,接纳是一种愿望,或者说一个期待的结果。而抗拒,是希望改变这件发生的事情,就是认为当下不合理,需要调整,需要修正,也就意味着抗拒现实,不接纳,所以接纳和改变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抗拒就是不接纳,而接纳了不需要改变,也就不会抗拒。如果接纳了,还是想改变,就没有完全接纳,也就是抗拒。改变即抗拒。
如果客户接纳了自己还不能读书的状态,这个议题也就没有了。所以客户对自己的不坚持比较抗拒。他希望的是改变还是接纳呢?
因此无论是接纳还是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就是对于接纳和改变本身,以及我们要接纳与改变的事情,有更清楚的了解。下面就分别探讨一下:
什么是改变,
什么是接纳,
接纳的实践应用
改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为什么需要改变呢?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别人,一定是认为有些地方出现了错误。如果我想改变一个被教练者,就和他产生抗拒,教练过程变成了一种教育。而如果我接纳这个人,并且认为他身上发生的都是合理的,我和他就没有了对抗,我就很容易聆听和处于当下。
既然不需要改变,我们就接纳,不是很简单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接纳呢?因为我们不认可“没有正确和错误”这个说法,我们更认可某些“标准是必须遵循的”。
所以没有对错到底是对的吗?还是没有对错,本身是错的,实际上是有对错的呢?
客户想要读书,但是自己总是读几页就不想读了。他对于这样的状况不能接受。问题出在哪里呢?客户说的读书,不是读几页,是要读30分钟。而他的问题是读几页就厌倦了。于是客户觉得自己没有毅力、太懒。
客户对自己的判断有很多标准。比如
- 读书是学习的首要选择
- 读书要30分钟
- 如果读几页不想读就是没有毅力
- 人必须有毅力才能学习
好和坏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歌德
客户的问题千奇百怪,比如想读书,但是坚持不下去。读书显然不是问题,而是客户为读书制定了某种标准,认为自己需要按照这个标准读书,于是出现了坚持的问题。
我有一块厨房布是白色的。它经常被搞脏,我很不喜欢,就用各种方式洗,漂白、用各种清洁剂。但是无论怎么洗,污迹都在,即便洗掉了,下次又出现了另外的污迹。于是我就会买新的布!但是新的过不了两天,又变成和以前一样了。我总在和脏进行顽强的斗争,因为我需要一块洁白的干净的布,所以就痛恨脏污!
那么接纳到底是什么呢?接纳是接纳这个事物的本来状态,也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洁白无瑕永远不变的白布,只要是白布它一定会变脏,因为干净和脏的对立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干净是无法永恒的,干净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所以干净一定会变成脏。干净和脏是相对的,没有脏就没有干净。所以干净离不开脏,脏也离不开干净。就像我们的房间如果不打扫他一定是脏的,如果我不能接受房间会变脏,我就会永远感到烦恼,如果我能接纳房间永远都会变脏,我照样打扫,但是不会这么纠结和愤恨。只是态度变了,世界就变得完美了。
客户需要接纳的是自己看几页书就烦的状态。他认为这是错误的,于是对自己有了各种个样的不满。比如太懒、没有毅力,一定要改变。
纠结就来自于对错误的事情的不接纳,讨厌错,一定要把它改过来,这就是“纠结”,就是“痛苦”。痛苦、愤怒、不爽的情绪都来自于对错误的事物的不接纳。因为我们建立了一种“对”的观点,就对错误的东西深恶痛绝。
当我们接纳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奇生活的真相是什么?而会更开放的去感受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而当我们想改变的时候,我们已经封闭了,已经确认了立场,确认了自己的信念和判断。于是在这个判断中进行批评,于是在这种纠结中不断循环,走不出来。
改变/活在未来
改变是一种活在未来的生活方式。是在为了一种理想而活。而现在是为了未来做准备。比如:要好好读书,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一个有毅力的人就可以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些准备、努力、学习、读书、挣钱、交朋友,不是为了此刻。我们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似乎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不能正式地生活。即便那一天到来了,我还是在努力地表演,表演一个更好的自己,似乎自己都是一个在不断塑造才能配得上生活。不然就是一个二等公民,不配活着。
改变的心态—着急
教练的过程中,着急的心态就来自于总是看到问题,总是希望改变对方,总是抗拒。
想改变的人总是着急,因为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不满意,所以很急,希望马上改变。要把不好的纠正过来,要去掉不对的,变成更好的。客户看几页书就厌烦了,又开始着急,怎么自己这么没有毅力,没有毅力的人将来可怎么办?书没看不说,又添了很多焦虑。
于是对自己有很多的批评和不满,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当,没有做到完美。懊悔自己的错误,焦虑如果不改变会错失很多机会。于是急于证明自己并不是这么差,修补错误,赶紧回到那个完美的被人认可的自己。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来修复以前的错误。
接纳
接纳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接受当下的状态和发生的现实。无论是理想的,还是不理想的,都会去观察。
如果自己厌倦了,就厌倦了。谁不厌倦呢,厌倦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去阻挡和克制,去忍住自己的厌倦,努力坚持,只会让身体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抗拒,然后这些抗拒的力量,会在其他地方爆发,搞得自己再也看不进去书,反而成了恶性循环。今天没有兴趣就放一放,接受自己的反应。
接纳的心态—当下
但接纳了自己的本能反应,接纳自己可以看不下去书的时候。才会有好奇发生,好奇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当下。
好奇自己的状态,好奇发生了什么,会去体会和感受,也会总结。当事情发生以后,去总结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脉络。
教练应用
接纳之道—知行合一
接纳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发现自己总是无法接纳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认知是二元的,我们总是有一些判断。
比如认为时间很宝贵,无法接纳自己浪费时间。这是因为我们对浪费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和底线,当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批评和埋怨自己,后悔自己浪费时间。是否真的浪费了时间还没有定论,但是这些后悔和埋怨已经让人很不满意很纠结和痛苦了。
举例:
回到看书但无法坚持的问题。
客户一直想用读书的方式学习,但是总是坚持不下去。尝试了很多次,总是试试又停下来。最近一次又拿起一本一直想看却一直还在头几页的书,想找教练来解决这个困惑很久的问题。
用接纳的方式去教练,就是找到客户看书的标准,然后通过行动去验证这个标准,逐渐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这个过程就是接纳。接纳的结果就是看书不再是问题,坚持也变成容易了。于是问题没有了,客户获得了自由。
知:明确要求
对于自己看书的要求到底是怎样的?是要求看一定的时间?还是要通过看书获得什么具体的效果?
比如要求自己每天看书2小时。然后尝试一下,发现两个小时不切实际,我看30分钟就烦了。这种情况我还有坚持2个小时吗?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自己的要求,又做不到,然后每天痛骂自己懒,第二天又重复做不到和痛骂,第三天干脆连看书都不看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太懒。是这样吗?
所以首先明确一个对自己的要求,把这个要求写下来,比如每天看书2小时。
行—知:调整标准
我们追赶一件东西的时候,不可跑的太猛太快,跑过了头,反而得不到。难道你不知道猛火烧汤,汤涌出锅外,好像汤多了,其实是损耗了?
标准太高,一定做不到。标准太高是客户常见的两难困境。如果你想让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跑步,是不是太夸张了?但是很多人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让自己每天看书夸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问自己:“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可以每天看书2小时吗?”然后你需要通过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行动以后发现每天看书2小时很可行,就继续做下去啰。如果真的不可行,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想法,是不是?
那么什么样的标准合适呢?
2个小时的要求做不到,最开始就不要定2个小时要求。降低要求是第一步。不是骂自己,自己看不下去和个性习惯等有关,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个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就是一种现实的表现。当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了。那么看书可以先从低一点的要求开始,比如先看5分钟。你可能觉得5分钟不是开玩笑吗?不是,5分钟可能就是几页书,完全没有关系,我们的标准也可以是几页,不一定是几分钟。先定一个最低的标准,千万不要贪多,尤其是开始的时候。1页、2页都可以,没有标准,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学习任何东西,接触新技能、新工作都是这样。一开始千万不要定高要求,而是一个让自己很舒服,没有挑战的要求,从这样的低要求开始,才能让自己逐渐建立信心。
比如健身,首先是培养健身的习惯,而不是马上开始规律地健身。所以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只要量合适,就会逐渐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坚持。坚持并不难,而是要求太高才会觉得难。
跑步从100米开始就可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跑几公里,每次跑步都需要下决心,怎么可能坚持下去?
行—知:循序渐进
做几天,发现每天都可以做到,就是标准合适了,就可以这样继续下去。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会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了,比如觉得2页不够了,要增加。那就可以增加一点,但每次不要增加太多,两页变成3页,3页变成4页,这样的节奏,不要一次从2页变成10页,一定要从少逐渐增加,循序渐进。
知:乐趣何在?
健身、学习游泳、时间管理、学习沟通、读书、画画等等,任何新的技能,就是一个逐渐融入角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学习并不是目的,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对自己好奇,对发生的事情好奇,对这个世界好奇的心态。
健身的时候享受身体的感受,游泳的时候享受水流穿过身体的感受,学习沟通享受和人互动的新鲜感,学习乐器享受音乐的节奏,画画的时候享受笔带来的细节等等,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急急地去获得什么结果。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只是一个副产品,而我们做事的过程中体会的人生乐趣,才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吗?
接纳世界的完美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叔本华
接纳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更全面、更多角度、更深入的看法。当我们看透事物的规律,就不会纠结于一些细节,比如生不生气、态度分寸如何、说什么更好。因为这些是具体情况造成的本能反应。我们针对不同情况、不同人、不同的利益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情绪,这个分寸不是我们拿捏出来的,而是具体情况、环境导致的,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拿捏分寸,而是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事物的规律,发现深层的规律,就不会纠结于具体的做法,而是更豁达地面对自己的不同应对,接纳自己任何的反应,因为反应是本能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在经历之后去总结和接纳这些状况。于是可以更好奇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好奇生命的各种互动,好奇自己的反应,好奇世界的奇妙组合。
发生的事情不是问题,而是答案。发现生活给予的答案,才不虚度此生。
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无论人与人互动还是社会发展都有规律,物理是物质运动的规律,生物学是生物的规律、医学是人体的规律,教练是交流的规律,万物皆有规律,不然这个世界就乱了。在纷繁复杂中看到规律,在规律中臣服于世界的奇妙和完美,这就是为人之道,也是教练之道。如果没有任何规律,我们也不用学习了,因为无论怎么学习我们都不知道会怎样,因为没有规律,一切都是无序的。而我们生活了几十年,得到的生活经验却是,世界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序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这就是生命的答案。
思考题:
- 你当下最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
- 如果这个改变不能发生,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为什么?
- 如果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发生了,你会怎么样?
- 对于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最近的例子是怎样的?
- 对于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如果20年前的你,站在身边,Ta会对你说什么?
- 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 如果最坏的事情是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想给你什么?
- 确认一个你需要接纳的事情,写出你到底想要接纳的是什么(一个关键词)?
- 写出这个关键词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