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吴 亚凝 Yaning Wu
(领导力、团队教练, 中国)
前 言
陪伴/疏离
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关系的形式各不相同。陪伴,是一种用倾听、同理的状态随同作伴,它带来在一起的感受和创造亲密温暖的关系;而疏离,是指疏远隔离的关系。与陪伴正好相反,疏离是一种陌生、冷漠、疏远的感觉。获得陪伴可以让我们增长内心的力量,进而有力气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疏离使人产生隔膜,甚或在面对困惑时停滞不前,失去拆解的勇气,变得退缩,孤独。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吼吼地想要去帮助别人。往往对方开口没说几句,就拦下话来开始长篇大论的教诲和引导。回到自身,当我们处在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陷入某种情绪和困惑的时候,那些热心人“指导、教诲包括引导”所带来的“建议”,有多少真正发挥了作用,能够让我们有力量去走出自己的困境呢?
其实,许多的困惑没有清晰的答案,复杂的生活情境也常常需要我们见招拆招。诚如ICA课件《何为教练》中所言:“教练视客户为个人与工作的专家,并相信每个客户生来就是富有创意与智慧的整体。”如此,每个人需要的,事实上是内在的力量而不是主体出于主观愿望所实行的对客体的帮助,因为,由此被帮助者常常感受不到被看见和被理解,这样的帮助也往往会变成一种微妙的“映衬”,映衬出被帮助者是脆弱的,有问题的,无助的。这种关系,无论是否有意识,在根本上是我高你低的,而在我高你低的关系互动中,被帮助者的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还白白消耗了继续面对困难的气力。这样的帮助,没有真正和对方站在一起,它就是一种疏离。
陪伴可以带来力量。如何做到陪伴?
在我看来,建立亲和的关系是重中之重。聆听对方的价值观,让对方感受敞开的氛围,而不是处于防卫的紧张状态。
自我运用
陪伴/疏离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透过倾听去陪伴对方并不容易。我们的自我、我们内在自我“冰山”下的潜在价值观会与对方发生冲突,这时的倾听挟带着很深层次的评判和对抗。对抗对方的价值观,进而对抗持有价值观的这个人。我们热情伸出的帮助之手,却传达出阻抗的信息,将关系的距离推远,变得疏离孤立。
埃克哈特·托利在《修炼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谈到:看看自己能否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得的结果上面。无论当下呈现出来的是什么,都全神贯注在其中。这意味着你也要完全接纳事物的本然,因为你不可能全力关注一件事,同时又抗拒它。
教练的需要时时回到内在的觉察和抽离的观察,问自己,此时,我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你发现你的同事琪琪情绪明显与平时不一样,一问之下,是琪琪的女儿刚刚收到通知,没有被某著名大学录取。琪琪因此情绪低落。说起来,既有对女儿的担心和心疼也有对女儿平时学习状态的抱怨,还有做为家长的自责。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一堆道理:你应该接纳孩子的现状,必定人生的路很长。你也要放下对孩子的期待,相信孩子会渡过难关。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强大。你其实应该尽快从这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这个情境的价值,从中获得某种收获和解脱。
此刻,你暂停在这一堆道理里,在心里对自己说:等等,这一堆道理说出去的话,是在陪伴情绪低落的琪琪吗?对她真的有用吗?她会因为这段话而获得理解,有力量面对自己同时回到家里面对情绪低落的女儿吗?
于是,你会发现,这一堆道理本质上是置身当事人感受之外的疏离,当下的假设是我没问题你有问题,这只会让琪琪更加难过。原来,我们自以为的“陪伴”,是建立在对方有问题的假设上的教导,是疏离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受到的是距离而不是温暖。你因为这样的觉察,发现了除了立即的反应之外,你其实还有其它的选择,安静地倾听琪琪的痛苦,同理她的感受,在理解中陪伴对方。
Coaching运用
陪伴/疏离
教练如同一面干净的镜子。客户带着他们的困惑和“问题”,也常常带着他们与自己,与亲密或亲子关系,与环境的疏离的状态来到教练的面前。跟你讲他们的道理,他们没有出路的谜团,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
教练首先与客户建立具有亲和力的关系,在聆听与同理中感受客户。帕梅拉·克里柏在《灵性炼金术》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情绪能量从本质上是在表达“不能理解”,感受的能量则是一种更高的理解。感受是你们的老师,而情绪则是你们的孩子。
当客户在被感受和理解的时候,教练就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和一个适宜的环境,客户在教练开放式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在教练温柔的挑战中被陪伴着,唤醒觉察,走向客户自己创造出来的、充满力量的行动。
参考文献:
《灵性炼金术》帕梅拉克里柏著 郭宇 林荆 李平译 ,同心出版社
《修炼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著,张德芬译,辽宁教育出本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