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Xavier Chen
(業務教練、醫療諮詢師教練、牙醫/醫師教練、創傷後成長教練, 台湾)
不完美是我們與別人最大的共同處。 ~Emest Kurtz
一旦認清了自己心中的黑暗,就能同理別人心中的黑暗。一旦在自己身上發現那些普世共通的人性,慈悲心就真的出現了。 ~Pema Chodron
源起:
過去作為sales supervisor的初期,我非常自信地在處理每一件事情,『自信』對我來說是一種用從容的態度去執行有挑戰的事,而這些事情通常都給了我很好的回應,既使我用了驚為天人的時間與耐性以及義無反顧地給予才達到,我還是感到很有成就感。很天真的,我想要copy這樣的行為and paste在我的team member身上,我用『這是一種對他們的付出以及是一種被自我證實有效的行為要來幫助他們成功』來合理化我的『應該』,所以得到這樣的句子:「他們應該做的到的啊!不過多等一個小時而已。」「他們應該要多想一點,做到…,這樣一來的話他們就能成功的…。」「他們應該互相體諒一下,這樣團隊就能…」 諸如此類的句型常常會出現在我身邊。當他們無法滿足我的『應該』的時候,我選擇了一些情緒的表現,比如說:失望、充滿疑問的生氣… 。直到有一天,我的老闆問了我一句話:「為什麼你覺得他們『應該』呢?」我恍然發現,其實別人也有別人對我應該,這些應該,來自他們對我的期望與期待,我非但沒有去了解,而用我更大的應該塞給他們,導致未爆與已爆的衝突。而我的應該,也壓榨了原來充滿創造力的空間,變成一種獨裁的局面,若是我保留那個賦有創造性空間,才可能有更多的火花可以激發出更多驚喜以及色彩。
當雙方的頭上都有一堆應該的雲的時候,我什麼都看不見(因為雲太厚會降雨,而遮蔽視線),而當我拿掉自己頭上的應該的雲的時候,反而對方的世界對我來說就更清晰了。
這是為什麼我選擇『應該』為有力工具的1/2,因為我為它設的警鈴陪伴了我7個年頭,這樣的力行的確在我的生命起了一些變化,期望藉這個機會幫自己整理一下並分享給大家。
為何應該:
應該的背後有很多隱含的元素:逃避、自我中心、對別人的期望、完美主義…
我用應該去讓生活的事情符合自己想看到的真相,我用應該去讓遺憾得到安慰,我用應該來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用應該來放下責任,我用應該來面對自己的害怕。我也用應該來滿足意識或非意識的觀點落差。
有些時候我之所以出現應該,是因為發生了責任認知偏誤,我放大自己的貢獻比例,或是因為資訊的失調,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付出多少,卻不一定清楚知道別人付出有多少。
認知偏誤的理由很多,有些是為了保護我自己(自尊等心理避免受到傷害),有些是為了維護認知的一致性,有些是因為我怠於複雜、嚴謹的思考,或必須當下就做出判斷而用簡捷、直觀的方式進行思考。
用應該來造造句子:
你應該多替我想想
你應該不要吃那些垃圾食物
你應該不要跟那些狐群狗黨鬼混
你應該不要抽煙
你應該可以順道去買個晚餐
你應該要做到的不是嗎?
你應該要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你應該繼續完成學業
你應該讓他去試試看
你應該是不需要我來跟你說怎麼做吧!
你應該乖乖聽我的話才對
他不應該這麼說
他應該要能多體諒
他應該每天運動減肥
他應該不會辜負我
他應該要負責
他應該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
他應該更有擔當
他應該要有一個主管的樣子
(你也可以試試造你的句子)
為何包容:
包容的背後隱藏的元素:開放、接納、平等、抽離自我、自我信任
當我用包容來看事情的時候,我對別人不再有自我投射出的期待,而是客觀的、隨遇而安的看它發生,不再有過多的失落、也不再有過多的驚訝/驚嚇,不會讓情緒挾持我的理性,並對於發生什麼狀況對自己的承受是有把握的,可以很簡單的抽離自己創造與想像出來的漩渦。除了能夠處理好自己,將自己維持一個人形以外,藉由包容,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看到更多的失敗錯誤,也看到更多的成功創意,這些都是中性的機會,從失敗與成功,都可以擁有寶貴的學習與經驗,也藉此不斷的換位思考,可以有更多的角度跟看見,可以有更多的同理。
反思
1.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嘴邊會掛著『應該』這兩個字?
2.在我們有很多『應該』的時候,我們從自己這扇窗看到外面的景,看著我們想要相信的真相,可是真相就是真實嗎?
3.如何能夠讓自己有更多的包容?
4.我們怎麼察覺教練對象困在應該的漩渦裡?
5.如何做可以扭轉教練對象的應該,幫助他能有更多地接納與包容?
教練應用
觀察到客戶出現將責任完全(或是大部分)放在別人身上,或是觀察到客戶的內在小於外在的時候,我們運用幾個問題讓客戶自我覺察是否一昧將自己的標準或是自己的想像、以為 投放在對方身上,造就出用應該來打造出的邏輯。
1.你對此事/人的期待是什麼?若是你,你會怎麼做?(讓客戶試試轉換成自己這個角色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同樣一個狀況,也就是客戶與對方處理方式上的落差,產出空間,而客戶用了什麼情緒去填滿這些空間)
2.用這樣的開頭來造句子:你認為對方應該要…?(簡單的切入,讓客戶直接用這樣的句子來造句,直接看到自己的心在想的是什麼,最好用寫的寫下來)
3.想像你是牆上的一隻蒼蠅,你會怎麼去看這件事情/這兩個人(自己跟對方)?(運用抽離的方式來重新看這個狀況,通常運用在客戶還有一點殘留情緒時。鼓勵客戶離開自己的框框,ex.價值觀、不想說清楚的期待、比較心態…,來看看雙方的立場)
4.在這個狀況中,什麼是你的認為的應該?假如你願意站另一面來看這個狀況時,那可能是什麼樣子?做些什麼能夠讓自己願意站過去看呢?(先讓客戶假設自己願意換位思考,讓自己看到更多的面向,再來看看如何才能願意換位思考)
5.在這個狀況中,『應該』裡的自己,是在什麼樣子的畫面裡?感覺到什麼?(運用視覺化的方式讓客戶看看什麼原因讓自己選擇處在自己的應該裡or更多)
6.在這個狀況中,『包容』裡的自己,是在什麼樣子的畫面裡?感覺到什麼?(運用視覺化的方式讓客戶看看什麼原因讓自己不願意選擇在包容裡,or更多)
7.如果對 這件事情/這個人 用更多的包容去看待會是…?跟原來的感覺有什麼差別?(讓客戶去勾勒當自己是自由的、可以選擇的的時候,在選擇了包容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對議題的目標有什麼影響?刺激接下來的行動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