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Power Tool Created by Wang Hua
(企業教練、業務教練)
阅读:
器满则益,人满则丧。 ——林逋
什么是“空杯”?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心理学中有种心态叫“空杯心态”。何谓“空杯心态”?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去,而是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事物。
而搜索“自满”,有二万多词条,多集中在以下几点:
1、自满多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产生这种心理后,会使人缺少继续求知或工作的动力,变得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2、自满是:“一种满意或自我满足的感觉,尤其与未曾意识到的危险或麻烦并存。” 该定义中有两个词特别重要。第一个词是感觉。自满不仅是一种想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觉。通常,与其说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的分析,不如说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人们通常把自满看作是一种心态。第二个关键词是自我。自满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即自己必需或无需去做的事情——的一种感觉。这一点同样极其重要,因为即便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却表现出惊人的自满,原因是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去改变自己的行动。
“人要有空杯心态和海绵心态,让自己从学徒的心态开始前行”。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那杯水甚至是半杯水,就自鸣得意--认为“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产生的成就感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与增强信心一同滋长的还有我们的浮躁心理和骄傲心态。如此一来,求知欲下降了,自满心理加强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于是即便只有半杯水、半桶水,却再也无法融进更多的知识。
有时阻碍我们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没有得到的东西,而是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是我们的错误与失败,而是曾经拥有的成功与辉煌。因此最大的风险不是遇到问题,而是成功之后自大自满;而最大的发展是不偏执、不沾沾自喜、不自我陶醉、不居功自傲,是从心态上“倒空”,去接纳一切,去拥抱一切,才能拥有更多。
案例分享:
爱迪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者之一,一生取得一千多项专利,他的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1982年,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由此开始了“电力时代”,当时公司输电靠的是直流电。不久,交流电技术开始暂露头角,但是爱迪生始终不承认交流电的价值。但是在铁的事实面前,人们惊讶地发现:交流电比直流电要强很多。但是爱迪生执意不改初衷,公司的股东和员工干脆成立了另一家公司,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通用电气公司(GE)。曾经锐意进取的爱迪生在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以后不要向我提任何建议,因为你们的想法,我早就想到了!”
与爱迪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尔•盖茨。
最初,比尔•盖茨设计的软件是DOS系统,当时被华尔街专家称为“生蛋的金鸡”的软件。但就在DOS软件卖的最红火的时候,比尔•盖茨下决心将其淘汰,促使了革命性的WINDOWS的出现。使得比尔•盖茨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时代。
从两个故事我们看出:取得成就后如果得意自满、固步自封。当初的成就反而成了后续发展的包袱。而如果在成功之后,能“倒空”过去,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不断超越,才能从优秀到卓越。
自我运用:
“杯子”里装着什么导致自满?
1、 主观评判:“空杯”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心理、思维、性格、行为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认识上“空杯”,不带偏见,不主观评判。
我们以往显赫的经历,丰富的学识,优秀的经验,都会带来我们的主观评判,而这些自认为正确的判断是真正正确的吗?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的认识难以做到客观和科学,也许主观评判形成的高见正是成见,甚至可能是偏见。
2、成功历史:我们以往取得的成功往往成为后续工作的指南,也会成为居功自傲的资本,更会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因此虽然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成功亦是失败之母”。成功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我们只有倒掉过去的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3、 优秀业绩:优秀业绩会让我们沾沾自喜、孤芳自赏。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优秀是卓越的大敌。通常而论,先有优秀再有卓越,优秀应该是卓越的基础,怎么反而是大敌了呢?问题不在优秀,而在对待自己优秀的心态,当自己优秀以后,很容易自我陶醉,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认为自己才是最棒的,最了不起的。一旦这种自我崇拜产生,就是滑向落后,走向失败的开始。
如何摒弃自满实现“空杯”?
“空杯心态”的获得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开放、放下、重生。
第一是开放,开放是“空杯”的第一步,没有开放的心灵就不会有“空杯心态”。要保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可以从如下三点做起:
1、不去预设,不要认定事情“必定”如何;
2、探寻是否有其它可能性;
3、探寻是否有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第二是放下,所谓放下,就是与那些束缚和阻碍自己发展、让自己沉重的包袱告别,包括金钱、地位、面子、贪念、仇恨等。
放下,它意味着宽容、不再计较、向曾经习惯、熟悉甚至依赖的东西告别,做到放下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坚持,这正是磨练、提升的过程。
第三是重生,“空杯心态”并不是为了空杯而空杯,恰恰相反,倒空自己,为的是创造更大辉煌。
重生的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类似于凤凰涅槃、化蛹为蝶。但是如果我们有觉察、有决心,相信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Coaching运用
一场好的coaching = 教练状态 + 心 + 教练技能
教练唯有先做到“空杯”,才能达到良好教练状态,教练技能才能有效发挥,才能全心关注客户,真心陪伴客户,才能亦高亦低、亦远亦近地观察客户,才能更大限度帮助客户摈弃自满实现“空杯”。
“专业教练作为一个长期伙伴,旨在帮助客户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赢家。教练经过专业的训练,来聆听、观察,并按客户需求制定coaching方式。他们激发客户自身寻求解决方法和对策的能力,因为他们相信客户是生来就富于创意与智慧的”。
作为专业教练需要相信客户的无限潜能,用有力的提问、积极的聆听、真诚的认可、真实的反馈等方法,以不带评判,全然接纳的态度帮助客户达成目标。这些能力和特质需要教练用一生去不断提升,而提升的心态归结为“空杯”。放下以往的经验、经历,放下固有的标准、限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相信一切观点、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相信每个客户都是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相信有无限惊喜在等待我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满的客户并不认为自己有自满情绪。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在具体条件下非常合理。他们有时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观点。你拿出了有关风险或机遇的“具体事实”,他们则提出带有强烈个人偏好的数据来加以反驳,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往的经验和以往的成绩在作祟,没有意识到需要“放空归零”。教练则需要和客户一切看到他的自满,并尝试“清空”。
案例分析:
A君博士毕业三年,频繁更换单位,每次辞职都因为不开心。他很苦恼,“我工作非常努力,但每次单位都不重视我,甚至不认可我”。通过会谈,教练发现A君认为:自己身为博士,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而公司也应该特别关照他,不应该将一名博士与本科生甚至中专生一视同仁。而由于他的傲慢自满不合群,同事也不愿意与他合作。
在几次教练会谈后,A君意识到,高起点并不代表高能力,他的价值不体现在学历的高低,而体现在为公司创造效益的高低。博士的头衔只代表过去,面向未来需要放下博士的光环,将自己归零,从一名普通的职员认真做起。有了这样的觉察后,A君改变了心态,不再高高在上、咄咄逼人,不再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地工作,处处为单位着想,热心与同事相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公司创造效益。当然,他的改变而换来公司的器重。
反思
- 你如何理解“空杯”与自满?
- “空杯”的意义有哪些?
- 如何让你的“杯子”空下来?
- 当放下自满,让自己一切归零时,那是什么感觉?
- “空杯”的过程伴随着艰难甚至痛苦,你该如何面对?
- 如何持续“空杯”?
参考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4df8e0100hqdt.html
《空杯心态》作者:吴甘霖
ICA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