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芳教练Betty Zhang
说到“好学生”,我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的是:遵守纪律,勤奋踏实,认真学习,名列前茅。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眼里的“好学生”,自己也一直引以为傲,所以生活中一直坚持着“好学生”的标准和习惯。
最近在读TARA MOHR的《PLAYING BIG》,该书从女性的角度分析:当今社会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日益增高,但和男性相比,女性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似乎总是“低男人一头”,比如,女性在公司担任“一把手”的比例低于男性,在科研领域担任“带头人”的比例低于男性,世界知名大学的女性校长屈指可数,世界首脑中的女性更是凤毛菱角。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女性成就更伟大的事业,无法在世界的舞台上听到更多她们的声音,无法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女性不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玩儿得更大”-PLAYING BIG?
书中专题讨论了“好学生”的行为模式与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些让女孩子成为学校佼佼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却成了女性跨越和突破自我的“绊脚石”。读到这里,我眼前呈现出的画面是:
画面一:从寻找绝对权威到接受百家争鸣
记得当初选择国际教练学院(ICA)的学习,看重ICA是国际教练协会和世界公认的培养专业教练的组织,课程设置系统全面。正如“好学生”希望上名牌大学一样,是希望在ICA能找到并跟随权威。在学校里,我们曾被教育要听话守纪律,这样才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那些生性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男生一定是被批评的对象。所以,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自然会摸清新环境的规则和潜规则,同时也会寻找环境中“说了算的老大”,比如在家庭是父母,在学校是班主任,在公司是上司,在专业领域是某大师等等。我们 被教育只有服从规则和权威,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然而,在ICA 的教练学习过程中发现,Coaching 是一个多学科多理论混合的专业领域,没有哪一个理论自称是“权威”,直到今日,Coaching 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同时,也有很多学派对Coaching 作为一个职业(Profession )表示质疑。我曾经试图寻找某个权威学派或者权威大师,结果发现一出发方向就错了。在这个开放的学习空间里,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只有视角和观点的不同。我逐渐开始接受“百家争鸣”的学习方法,那些已有的各种理论学派是让你“挑战”和“质疑”的,而不是单一的服从和跟随。当放下对权威的“仰望”,低头才会有更多的领悟和心得。
画面二:从紧张考前准备到自如临场发挥
“好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完成作业,考前复习这三部曲。除非是天才,否则如果考试题目的知识点是老师从未讲过的,那么很难考出好成绩。 “好学生”的这个习惯让我们总是要充分准备调研后才行动,力求完美无缺。然而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在处理未知的问题。
我一直用“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总觉得作为一名好教练,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和客户的每一次教练会谈如同陪伴客户走过一段未知的旅程。起初,每次会谈前我都会担心万一这次客户谈及的问题是我不知道的怎么办?会谈后我又有一种“有惊无险”的感觉,会谈的结果常常超出自己的想象。
Coaching过程中发现,除了要像“好学生”一样平时多学习外,Coaching更需要“超水平”的临场发挥。“好学生”平时作业完成得再好,如果考试紧张分心,那么考试成绩肯定大打折扣。 Coaching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发现之旅,这里没有预设,没有评判,没有期待,除了带着开放信任,全心陪伴以外,无从准备。一切问题都是对当下的回应,不可重复,也无法回放。与其像“好学生”一样自己关着门不停地预习复习和模拟,不如出门去积累更多的“临场经验”,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客户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画面三 从脑力劳动到身心体验
“好学生”更像是一场智力大比拼,我们从外在信息中不断地获取,吸收和消化各种知识。在Coaching的学习中,除了向外学习理论工具方法,还要向内和身心相连接,去感觉,去体验。
“好学生”在学校所学的50%以上的知识都还给了书本,生活中很少直接运用。然而,Coaching的所有知识只有在人生的课堂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Coaching is a lifestyle”,那些经典的问题“Who you are ?”“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from others?”“What do you want to write on your legacy?”不是用“大脑”能回答的,是我们一生的探索。
我曾经将Coaching视作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希望借此帮助客户找到解决方案,后来发现自己站错了位置,教练的角色不是要带领或引导客户,而是陪伴左右顺着客户的节拍共同起舞的过程。那个时候,除了用心去体验和倾听,没有任何外在的口令指挥行动。有时候,当大脑“关闭”的时候,心才能完全打开。
画面四:从默默无闻修习到自我品牌建立
在学校“好学生”只要功课好考试成绩突出自然受到表扬,不仅不需要自我宣传,还被教育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工作后默默无闻常被视作劳模的美德,总以为只要自己做得好,总有人会看见。
从去年ICA毕业,通过ICF国际教练协会认证后,我开始尝试面对市场,做一对一教练辅导和团队教练工作坊。虽然客户反馈都很认可,但是自己总觉得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积累,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对外宣传,大部分客户都是经过同学或朋友推荐。
现在发现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限制性信念,让我一提到市场营销,就觉得是在“推销自己”;一提到“推销”就觉得“廉价”。 教练,是以个人风格为品牌的职业;教练的价值不是让人知道你懂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让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Who You Are)。因此建立自我品牌不是自我吹嘘或包装,而是分享和传播,是影响和改变。
当回顾这些画面,仿佛看见那个行走在专业教练路上的自己,正戴着“好学生”的帽子,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原来自己只是个乖乖的“好学生”而已。如果说 这些“好学生”的习惯让自己学会了教练的“基本功”,也给自己配备了教练的基本“行头”,那么只有不断自我觉察,发现并卸掉“好学生帽子”所带来的束缚,才能在未知的旅途中走得更轻松自在,玩儿得更有趣,也更大-PLAYING BI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