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search Paper Created by 芳宇 竺 Fangyu Zhu
(Cross Culture Leadership Coach, UNITED STATES)
目标
在教练和心理学的学习中,我发现教练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练运用的很多实践源于心理学理论。这篇论文将我所学到的教练技术和心理学相联系,希望通过这样的连接,让读者理解教练技术的心理学原理。
教练对话
教练的过程包含了一位教练与一位客户之间的对话,教练通过提问,反馈帮助客户唤起觉察,看到新的视角,限制信念并激发他们找到目标和动力的过程。所以教练工作的专注点是人,对于人的行为、情绪、和思维认知的形成有基本的了解,就会更容易运用系统性思维和全人的视角帮助客户看到自身的模式,局限和盲点。从而做到在会谈过程中超越客户叙述的事情,看到作为客户这个人在通过语言表达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深层价值观、需求、期望和信念,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识别影响当前未经审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模式,支持客户重塑他们的观点,从而激发力量和改变的动力。
教练经常被成为是一面镜子,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开创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反应性倾听疗法异曲同工。心理治疗师通过创造一个滋养信任的环境,释义来访者的话语,充当一种心理“镜子”,来访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从而理解他们的情绪。人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中解决自己的困扰,并最终提升自尊和自我实现。
教练对话也采用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教练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安全和信任的空间,通过陪伴、发问和反馈——成为客户的一面“镜子”,帮助客户阐明他们的价值观、信念、感受、观点和想法,从而驱使客户在困顿中看到自身盲点和新的视角,唤醒和识别自身潜在的能力;做出选择和改变的过程。
然而,教练服务不以病理学或机能障碍作为主要焦点;同时,教练过程关注当下和未来,不侧重过去。教练作用是给客户是赋能而不是心理咨询的心理支持或疗愈。
心理学概念在教练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练过程中,教练要探索“冰山”以下的部分,也就是客户是谁,价值观,动机,信念和模式等未必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特性。以下是根据心理学对动机,情绪,信念和认知等概念的诠释。
动机
根据动机心理学所述,动机是驱动行为的深层需要,是为行为提供能量和方向的内在心理过程。人的核心动机包括自主、胜任(成就感)和归属感(联结)。自主是人对生活的掌控感,而不是掌控本身。成功是效能和能力的结合。归属感是与他人建立持久的积极良好关系的需求。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是行为表现的内在倾向,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与生理驱力相反,心理动机不服务于直接的生理需要,而是强烈植根于学习、激励、威胁或社会和文化压力之中。激励动机的成就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动机,也就是人们在完成期望的任务时感到有动力,他们重视工作的结果,包括他们创造的东西和得到的奖励;另外一类是内在动机——来自他们自身,当他们喜欢迎接工作上的新挑战时,他们会有内在的动力,而不考虑外部奖励或威胁;对于每个人来说,持有内在动机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当一个人过于看重外在成就感时,他人的认可和显性的结果就很重要,当没有得到他人的嘉许或所付出的努力没有显现的结果时,就会自我怀疑。所以教练的作用是看到这样的动机模式,给予反馈。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建立内在动机,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就需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人无法进步停止成长的固定思维模式。这样,成功的定义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而不是功成名就最终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那这样的动力会激励他们以更加敞开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性。一切尝试和学习都成为以“成长”为目的的过程成功,而不是以成绩导向的结果成功。
在教练中的应用:探索内在动机,挖掘客户潜力
客户是“谁”的这个问题就是对于客户身为人最底层的动机和人格特质的关注。什么带给TA成就感,TA怎样看待她自己,TA想成为谁。有了底层动机的发掘,在上一层就是TA的信念,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怎样支持到TA对自己的定义,同时TA想成为谁的中流砥柱。
在教练会谈中,挖掘客户的理想和TA想成为谁可以运用隐喻和客户创造向往的成功画面来提升客户的能量和对未来的感知力。有了动机,有了方向,就可以启发客户为自己担责,确定目标以及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通过长期教练的形式,陪伴客户在行动中创造改变,并给与及时反馈。那么教练系列会谈就形成客户自我成长的有效闭环。
情绪
情绪是影响能量的关键因素。没有了能量,就自然不会有成就的动力。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作“情绪ABC理论”。它把我们对事物态度的成因分成三种,分别是:外界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Belief)和情绪反应(Consequence)。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我们依据已有的信念,对外界事件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的信念发生改变,那么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一般来说,情绪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这会导致趋近或回避的倾向。“趋近”情绪(如快乐和喜悦),通常是积极的,它们使一个人、物体或情境具有吸引力。脑部扫描显示,这些趋近情绪与多巴胺奖励系统有关。相反,大多数消极情绪(如恐惧和厌恶),都与拒绝或逃避有关,就像我们看牙医时会感到恐惧一样,这些回避情绪通常涉及杏仁核。情绪也是一种动机。
研究情绪的先驱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认为人有7种基本情绪,分别是恐惧、愤怒、喜悦、悲伤、厌恶、惊讶和轻蔑,其他的情绪是7种基本情绪两两组合的衍生。尽管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情绪,但并不是所有情绪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显而易见,正面情绪是不会被我们排斥的,会对我们造成困扰的大多是负面情绪。而在负面情绪中,最常见、并影响最大的是愤怒,恐惧,以及焦虑。生活中,我们遭遇到的种种事情,所产生的诸多烦恼,归结起来,其实大多都逃不出这三种情绪的桎梏。
在教练中的应用:看到情绪模式后的跳脱和掌控
那么情绪化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不是的,它是一整套心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心智模式,可能是对稳定和可控的渴望,可能是对威胁的过度敏感,可能是对不确定性的排斥……客户面对负面的情绪往往是拒绝和排斥的,希望自己尽快摆脱负面情绪。但恰恰是这种着急地摆脱更加加剧了焦虑。同时客户常常企图强行改变行为,这相当于要和心智的惯性做斗争,会天然地被大脑排斥,这样的改变也会让客户在痛苦之中挣扎。所以教练的作用是让客户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也就是信念。教练帮助到客户的不是简单地改变行为,而是改变认知,帮助建立了新的信念后再改变行为才是彻底地改变。
教练创造信任的场域,让情绪在教练对话中自然地流淌,教练的作用是看到情绪, 接纳它,理解它,不评判,不排斥;因为允许,情绪才能得到平复和安抚。教练可以邀请客户为情绪命名,描述情绪颜色/形状/温度/感觉/在身体的位置,通过慢慢拉开客户的意识与情绪的距离,让客户产生远观的“上帝视角“,从而跳脱出情绪的困扰。这种对待情绪的方式也可以复盘给客户,引导他们回顾自己发生的变化,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样的过程是帮助客户打开对情绪的认知,找到跳脱情绪的方法。
当客户的心结被打开时,教练可以通过提问和反馈的方式探索导致负面情绪的真实原因、信念或假设。因为情绪并不是事实,而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受到情绪的侵扰,意味着客户内心深处担心或者在意某件事情,情绪只是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并忠实地在外部事件里寻找跟它对应的细节,最后把这些细节放大。这个过程和循环就是情绪的加强过程,当客户用全局的视角看到这样的全局时,客户对情绪模式的认知就升维了,当生活中客户再次遇到类似困惑时,TA就会更容易地提醒自己从情绪中跳脱出来,看到全景。
信念和认知
信念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长期形成的、默认为真的假设。它们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作为心理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义者之一,朱利安·罗特(Julian Rotter)认为,个体在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的归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便持有外控点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及其个性,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一个人在从婴儿成长为儿童的这段时间内,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奖赏或称强化而习得一些行为。这种强化增加了儿童对某种特定行为将引起某些他们想要的强化的预期。随着儿童的成长,一些儿童经常感受到其行为与强化的直接联系;而对其他儿童而言,强化似乎并非由其自身的行为所导致。罗特称,个体所有的具体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一个人已经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内控或外控的解释,这将影响到将来这个人在几乎所有情境中的观点。不论是外控还是内控,对控制点的解释始终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长期行程的解释在认知疗法中成为自动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假设心理问题源于错误的思维,并将理性思维视为积极治疗和改变的关键(Butler et al.,2006)。认知疗法的重点是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把对思想和态度的认知重点和行为策略结合起来。这种双重方法假设不合理的自我陈述通常是适应不良行为的基础。因此,需要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来修正非理性的自我对话,设定可以实现的行为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现实策略,并评估结果。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逐渐发展出新技能和自我效能感。
当前的脑部扫描技术表明,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思想,还可以改变大脑(Dobbs,2006b)。在一项研究中,心理治疗师对强迫症患者(如经常担心自己没有关火或锁门)进行了认知行为矫正(Schwartz et al.,1996)。当他们有想跑回家检查的冲动时,治疗师就让他们接受训练,并将自己的经历标记为强迫症或冲动,而不是理性的担忧。接下来的15分钟让他们专注于其他活动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等待这种“冲动”消失,而不是屈服于它,通过对接受了这种技术训练的被试者的大脑进行的PET扫描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负责那些恼人的恐惧或冲动的区域逐渐变得不那么活跃了。正如该研究表明的那样,自从我们怀疑思想和行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产物以来,心理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我们现在知道经历可以改变行为背后的生物学过程。
在教练中的应用:看到客户的自动思维模式,强化和重塑信念
在教练过程中,通过客户的讲述,教练可以辨别出客户在特定情境中所体现的是内控倾向——掌控者心态,还是外控倾向——受害者心态。在特定场景下的心态,对于以内控为主人格特质的客户,很可能是由于极具挑战的环境让客户产生了短暂的无力感。这时,教练可以邀请客户回顾客户曾经走出困境的经历,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让客户意识到这个力量不是外界给予的,是他们本自具足的。通过帮助客户挖掘了内在动力的空间,将是客户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现实困境的距离,也是转化的开始。
比如我的一个客户带来因为当下的经济形势不好而产生了对未来极度焦虑话题。在教练会谈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失去了力量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不安。当我问到她在她的过往有没有面对焦虑走出困境的经历时,她回忆起她经历的产后抑郁的时光,通过聚焦可以做的事情并通过学习走出来而重拾力量。那一刻她意识到她曾经的经历告诉她具备所需要的力量走出困境,此时的困难要远远小于彼时的困难,这个过程让她重构对生活的信心。
对于外控倾向的客户,或过渡焦虑的客户,他们的认知是多年形成的信念的自动思维模式,找到内在动力或建立对生活的信任将是需要一系列的教练过程转化。教练可以先尝试邀请客户回忆这样的信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何产生的,也可以挑战这样的信念的真实度。然而,客户的认知是多年形成的信念的自动思维模式,这样的信念很有可能不是通过一次教练对话而攻破。教练可以参考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邀请客户确立自己期待达成的目标并制定出可行的计划,或在未来的时间里尝试记录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是否真的像他负面想象的情况发生;并与客户一起通过一段时间内不断实践、记录、复盘来强化新的信念的形成。慢慢旧的信念将被新的信念取代,最终客户会看到客观的归因和人生新的可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强调动机冲突的心理动力学不同,人本主义治疗师认为,心理问题源于低自尊、目标被误导和不完美的关系。心理治疗师经常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称为存在危机,这个术语强调了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与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的观点相反,人本主义治疗师认为,人们经常受到成长和心理幸福这一健康需求的激励。他们对弗洛伊德关于将人格划分为相互冲突的部分的假设提出异议,弗洛伊德定义的人格由自私的本我主导,由享乐主义的本能和被压抑的冲突所驱动。取而代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全人概念。人本主义理论对人格特质的关注点是人的潜能,而非人的缺陷。
新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旨在追求与人本主义基本相同的目标。并开创了积极心理疗法。与人本主义者一样,塞利格曼和他的积极心理学同行们将他们的使命视为在心理学对精神障碍负面的强调与他们对成长、健康和幸福的积极关注之间找到平衡。
教练技术运用的大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强调在教练会谈中关注能量的提升和创造未来。
存在主义心理学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所著的《人类对意义的探索》(Man’s Search for Meaning,1959/2014)中描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并概述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治疗方法,即意义疗法。对弗兰克尔来说,“意义疗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它认为焦虑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如果一个人对其存在本身或对生死问题而焦虑,这种焦虑就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正常现象。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建立存在的勇气(existential courage),心理治疗师致力于帮助患者寻找他们生活的意义(Frankl,1967)。
对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来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的首要动机。这种寻找个人意义的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弗兰克尔将这种探索的力量描述为“追求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与精神分析不同的是,意义疗法较少关注无意识和过去那些无法被改变的创伤性经历,而是更倾向于关注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尤其是对当下病人生命意义的探索。它鼓励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生路径的规划上,希望通过此方法帮助病人实现未来的理想状态。
在教练中的应用:通过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使命实现从BEING到BECOMIG的蜕变
根据由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的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的6层次思维和觉知模型中所描述的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探索我是谁,我的使命是最高的层次。
在教练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也是探索客户最底层“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要创造什么价值”的本源。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帮助客户找到自己生命的北极星,这样的会谈会对客户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信念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从被动跟从命运到主动掌握命运的分界线,那么“自我意识”是更高阶、更主动的选择。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在这个视角之下,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的建设而自动转换为合适的状态。
使命。在身份追求之上,便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生命追求。如果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的使命,那他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有了使命追求,我们就能催生出真正的人生目标,就能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总结
在学习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我看到了教练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帮助人们找到力量和挖掘自身潜力的艺术和科学。这个职业不仅仅运用了心理学科学原理,也运用到了人的潜意识和神经语言学的艺术。教练的修炼和客户本自具足的共舞创造了彼此人生舞台上意义深远的美好瞬间——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吧!
参考文献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菲利浦.津巴多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郭召良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ROGER HOCK
《动机心理学》爱德华.伯克利,梅丽莎.伯克利
《内在动机》爱德华·德西,理查德·瑞安
《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奇普·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