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aching Model Created by 蔡伶宜 Ling I (Lillian) Tsai
(Transformation Coach, 台灣)
在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中,馬斯洛(Maslow,1908-1970)提出了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生理需求(身體對溫暖、食物和性的需求)、安全需求(保護、秩序、穩定的需求)、社會需求(愛情、有益和歸屬感)、尊重的需求(被認可與獲得肯定)、自我實現需求(發揮潛能、實現理想)。馬斯洛晚年接觸了東方文明認識到,他認為原來的需求理論中以『自我實現』為人的終極目標,缺乏個人超越的層面,人們將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人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找到生命的歸屬。」於是他進行了修改補充,在晚年出版的《Z理論》中,提出了人類需求的六層次說,增加了第六個需求維度——自我超越的需求(靈性成長與高峰體驗)。
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是第五層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又Thinkers50全球管理思想家第18名的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發現多數人鑽研「做什麼」與「怎麼做」,但再厲害都可能被取代。它提出黃金圈的概念,指出找到「為什麼」,才是喚起深層情感、號召共同理念的關鍵。長久以來,阻礙我們前進的通常不是別人或競爭者,而是自己。唯有找到自己的為什麼,才能找到前進的動力與幹勁,想像激勵自己與他人的共同成就願景!
這兩個理論共同提到的都是人們最高的需求來自於最深層的渴望,那最深層的渴望經常主導我們對於事物的喜好,行為的展現,然而,大部分的人卻對這條隱形的線,一無所知,以至於對於工作、對於生活逐漸的失去平衡與動力,因此,我以Desire做成了我的Coaching Model,希望幫助人們由內而外找到積極平衡的生命狀態,突破既有框架,為自己與身邊的人帶來真正的自由。
我的Coaching Model –Desire分別為:
Describe –描繪生命經驗與願景
以生命之輪與客戶共同探討他生命的6-8項重要組成,構畫圓輪,將此置於圓輪頂端並分別以1-10分評估目前狀態。
- 目前的生活整體評分如何? 這6-8項若以重要性將如何排序?
- 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前兩項分別為何?目前的狀態是否滿意?滿分是如何的狀態?
- 請描繪滿意的生命狀態,目前的分數若要進展至滿意的狀態最重要的的調整會是甚麼? 怎麼做?
Ecstasy – 進行心流探討,找到最核心的”為什麼”
至少列出五個影響客戶人生的重要故事,高峰與低谷都同樣重要,多了解客戶的感受,與這事件為他帶來甚麼?付出了什麼又收穫了甚麼?對於他自己及他人有何影響或貢獻?
Self –透過工具,更加深層的了解自己
選擇Strength Finder 與客戶探討天賦優勢是如何在他過去生命中運作
Inside Out–找到生命火花,持續點燃
連結以上三個會談成果,構築未來的景象,找到內在動能,確認方向
Roadmap–建立夢想階梯
連結未來景致與現況,連結資源,制定階段環節
Enlighten –加滿油,取得共同前進的動力
探討計畫執行與未來行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