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ing Case Study By 蔡伶宜 Ling I (Lillian) Tsai
(Transformation Coach, 台灣)
剛開始上MC課時,經常聽到同學們提到我今天的狀態很好,所以能聽到客戶如何如何,或者今天確實狀態不好,所以Coaching成了一場聊天,於是總是有一個總結,教練狀態真是太重要了,然而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很難理解,狀態是甚麼,它很抽象、不明,好像我們總是從結果來推論今天的狀態,而非從今天的狀態來談狀態,關於教練狀態與教練成果之間,我始終有一個持續的謎團,擺放在旁,不急著解也不知道如何去解。
慢慢的,在Peer coaching 一小時的會談中,由於時間較為充裕,我總覺得能平平順順的完成會談,再加上同儕們的自我覺知總是非常活躍,自我感覺會談的進行總能觸及到議題的核心,那謎團仍舊在,但它是它,我仍是我,我以為我沒有這個問題。
直到某一個午後的同儕電話會談,客戶帶來了會談議題是:「同時身為諮詢顧問與高管教練的她,當面對客戶提到原生家庭與其在職場上與主管應對的關係問題的連結時,她到底應該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界線?」,那一天的會談,我很明顯的感受到會談無法前進,我的提問與客戶就像一條平行線,我感受到我的提問沒能讓她進一步的覺察,客戶對於問題也總是三言兩語就回應完了,我自己經常在不知道要問些甚麼的狀況下隨口提問,後來,我邀請她進行視覺化,當然也卡住,雖然我們最後仍走完了一個小時,但其實,我們彼此都感受到這場會談中我們坐得很遠,與過去的會談有很大的不同,這場不順利的會談,第一次真正的帶著我重新回看了整個會談過程:
- 我看到了我在一個我不孰悉並且隨時有我未知的雜音可能干擾會談的環境,無法專注,持續分心關注環境
- 我看到了我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念頭:為甚麼要分清楚界線,想談什麼就談甚麼,我在內心,已經有了我的判斷,於是,提問一直是有假設前提的提問,對客戶失去了真正的好奇,客戶自然也就產生了抵抗,無法前進
- 視覺化中的物件雖然是客戶提及,但沒有彼此沒有連結其實是很難前進的
這次的看見,讓我開始關注自己在會談中無法專注並且對於議題有評判的真實狀態。
接下來,我進入了自己為自己定下的OC時程,那是一段非常辛苦的撞牆期,我持續看到了自己在會談中的無法專注在客戶身上,總是離開我的位子,評判我的提問,想著接下來要問什麼,這條路徑是否正確,一場十五分鐘的會談,我自己非常的忙碌,非常的用力,我知道這事實上並非一場好的會談,老師給了非常多有價值的反饋,但,我知道但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到,人們說刻意練習是一個好方法,但對於練甚麼我並沒有真正的方向。
因為真的不清楚到底要練習甚麼,我在一次同儕會談練習前做了靜心,而這一次帶給我與過往很不同的體驗,我輕鬆自在,十五分鐘的會談,似乎有一股自然的流動,我們一起走到了客戶設定的目標完成了它,我從客戶的語氣上感受到我們是真正的到達,而非言詞的對應,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注意到客戶的語氣,語速所帶來的訊息。經過這一次,我回頭核對到底我做了甚麼讓這次會談不同?如果有,是那段靜心,這是我之前從未做過的,於是,我接下來將會談前的靜心作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練習。
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談中,我開始能夠:
- 清空自己
- 專注在客戶身上,能夠注意到客戶的語氣停頓,語速變化,持續在不同時點重複的語詞或者概念,這些微小的差異,其實一直存在,但我過去卻很少能注意到。
- 直直的提出我的觀察與好奇與客戶核對
就這樣,當我真正的專注在會談,不去思考下一步往哪裡去,不去評判,不去重新組織我對客戶的好奇,總能得到客戶隱藏於內心的重要感受或者讓他們找到與自己更深層的連結,同時間,我發現自己在會談過程當中的復盤能力提升了,我能更清楚自己在會談過程發生了什麼,這些提問是來自於甚麼樣的好奇,我能如何做的更好。
重新回看這個旅程,我感受到有力的傾聽在一個教練會談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它能讓我們開啟感知,進行與客戶的連結,並能成為有力的提問的土壤。
重新連結ICA學習對於有力傾聽的策略:
- 等待:給與客戶空間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 回應:透過微笑,點頭,若是電話進行給予口頭暗示,讓客戶了解我們正在傾聽
- 保持同情心與不批判:我們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的預想將影響我們聽到與沒有聽到的部分
- 付諸行動:如果客戶過多的關注情緒的發洩,或者過往的傷害失望,教練必須幫助客戶核對問題的核心與對未來的關注
- 運用直覺:用心傾聽,與客戶分享你所體會與感受到的,過程中若教練感覺到了甚麼最好與客戶直接分享
那種同時專注於客戶並能察覺自己的會談過程是我這段時間最美好的體驗,我感受到交託也是一種突破,這段專注與相信的考驗,帶給我深刻的成長,我知道這是一個持續鍛鍊的開端,未來將有更多新的發現等待我去開啟。